都来读 > 崩云乱 > 有关白云真人口称“无量天尊”

有关白云真人口称“无量天尊”


有这样一个问题。

        白云真人出场时,偶尔会口称“无量天尊”,这是否与他的身份不符?

        在我的设定中,白云真人有两个形象,一是正道魁首的好人,一是要造亿兆血劫的域外天魔。

        首先——如果白云真人以域外天魔的形象出现,那口称“无量天尊”就很别扭,我最近正在想是不是设计一个“桀桀桀”或“嘿嘿哈”“噜噜啦”之类的口头禅给他。

        阿弥陀佛,还是算了。

        其次,如果白云真人以好人的形象出现,他是个道士;而道士,似乎是可以口称“无量天尊”的,这是作为“没话找话”或者语气中的过度(比如和尚的“阿弥陀佛”和“实不相瞒”)。

        但问题就出在这个其次上。

        据说——到底怎么样我找过资料,很遗憾没有找到更权威的解释——当年说评书的老艺人也就是老艺术家们,会给道士安上一个“无量——佛”的口头语,后来,经宗教人士指正,将“无量——佛”改为了“无量——天尊”。

        至少我记得,小时候听评书,几位老先生说到关键人物出场,一声“无量——佛”,那叫一个提气!

        后来就很少听评书了。

        道家不称佛,称天尊,也有称慈悲的。但天尊得说全了才行,慈悲嘛,又透着像和尚。啊,罪过。

        罪过也像和尚……

        总之吧,白云真人就凑合着有时候会说一句“无量天尊”,若方家在,就恕了我无礼。谢过了事。

        另:将找到的两份资料附在底下,大家可以看两眼。

        一“福生无量天尊”不能简化为“无量天尊”

        作者:寂寥山夫

        本人入玄门二十余载。记得早年间,时有世人问及“佛家有‘阿弥陀佛‘为口头用语,你们道家怎么说?”答曰:“口头禅非宗教之统一模式,不必各教尽有。”那时确实不曾听到类似“阿弥陀佛”的玄门用语。但老修行们在打交道时,常以“慈悲”或“您老慈悲”应之。

        九十年代初,本人云游至东北地区,常往来于关东各庙之间。当时偶尔有顽皮的小道友以“无量天尊”调侃,但若被老道长听到,总以愠色或训诫止之。由于感到新奇,我曾向道友们请教“无量天尊”是怎么回事?原来却是一个趣闻。

        八十年代初,广播电台常播出某著名评书艺人所说的传统评书。书中道家人物出场时,每以“无量——佛”为口头称号。后来在一次政协会上,评书艺人恰与千山无量观许信有大师同在一组,于是大师向艺人提出建议:道家不称佛,所以“无量佛”不宜用于道家人。而艺人为了评书的需要,恳请大师解决一个类似于“阿弥陀佛”的四字用语。大师无奈,但又念其评书为世间之艺术,与玄门并无相干,遂告之以“道教尊神称天尊”。评书家触类旁通,于是“无量天尊”就这样产生了。

        九十年代中期以后,许大师及东北地区有威望的老道长们相继羽化归去。与此同时,社会上很多观念也在急速更新。在此“大气候”影响之下,教门内道友们的思想及思维方式也开始由原来的墨守陈规而渐渐转向了追求外相上来,对新事物的接受也就快得多了。于是“无量天尊”这个带着幽默味道的艺人用语,也从最初的“顽皮话”而渐成为“合法化”了。记得在八年前东北某道观的一次大型宗教活动中,我第一次听到了“无量天尊”出现在玄门羽士的发言中,着实令我目瞪口呆!当然潮流难以逆转,后来,“无量天尊”便迅速出现在东北大部分道友尤其是道俗之间的交往中。甚至殿堂上道友们在为香客助磬的同时,语气悠长地口称“无—量—天—尊”已成为定规,俨然世人笔下影视小说中之情状。更在此同时,关东的道友不断入关南下,因此又将“无量天尊”带到了大江南北……

        去年冬天,先后有两位南方小道友以手机短信方式与我联系,总以“无量天尊”开头以示恭虔。我感慨之余,曾以专页为之训导。现将大概内容重述如下:

        佛家有“阿弥陀佛”、“无量寿佛”等诸佛称号。“阿弥陀”是佛之名讳,而“佛”是称号。“无量寿”即无穷之寿,以此为佛之名而称“无量寿佛”,可谓此佛是寿的化身。这都是讲得通的。而“无量天尊”却不然。道教有“度人无量天尊”、“福生无量天尊”、“功德无量天尊”等,这些都是完整的天尊称号。但如果省略掉“度人”、“福生”、“功德”,而仅保留“无量”,也就是说将原称号简化为“无量天尊”,那么还是原意吗?很显然,如依文寻意,“无量天尊”当解为“无穷多天尊”或“很多天尊”,像话吗?有这样简称的吗?其实,用此语者稍加审辨,便不难明白:“无量”是量的概念,怎能称之为天尊?

        现将话题说回来,笔者乃山野之夫,孤陋寡闻,未曾查典考据,更不知整部《道藏》里面是否能找到单以“无量”称天尊的地方。但本人确实亲身经历了“无量天尊”在玄门中从无到有的整个过程。

        前人云:“谬论所常,执为道理;谬误所常,执为规矩。”历史在发展,社会在变革,外面的世界可谓精彩纷呈。于是,古墙中有些人再也不甘心“严守内相、恬淡外相”,其实也算合乎常情。然而,凡事皆须循理,外相亦须适度。土豆贴金箔固然被视为荒唐,而珠宝上涂脂粉又何尝不是妄为!

        二道教礼节

        百度百科

        居士拱手(作揖),以右手握拳,左手盖於右拳上,下起膝,上齐眉,为一揖,不合十。与人相见,一手持物时,则出一手,屈食指(含一气化三清之义)为礼,口称无量观(或慈悲)。盖无量观有为人祝福之意;慈悲则有「问好」或「再见」之意,惟慈悲二字,乃道家通用语。拱手为礼时,亦有作如是称。除用於「问好」或表示「再见」外,点名即可以「慈悲」应到;开会发言时,即可宣扬「慈悲」,以取得发言地位。

        古以四起八拜,今以三跪九叩为最敬礼:有神之处,如庙内、坛上,须向长者拜礼时,请受礼者立於神龛之右,同神拜礼即可,通常以一礼(一次顿首拜)为限。

        道家以左手为敬手:楚人尚左,老子,楚人也,故以左边为大边。上香,用左手插香於炉;跪时右膝先屈,左膝后屈;起时,左膝先起,右膝后起,然双膝同时跪,同时起,方可也。

        道女居士行礼,与乾道男士同。惟拜揖时,不可齐膝,上则及颔可矣,下必齐眉,态度仍须端庄严谨。

        查明问性、道明(法号):答者,姓则直言其姓,名则直言其名,不必上某下某,以循古例。道士依其传授,通常规矩,与居士同。

        ;


  https://www.dldwx.cc/xs/5758/3344242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dldwx.cc。都来读手机版阅读网址:m.dldwx.cc